分类目录归档:vicalloy的思考

肉食者鄙,管理中的上下级矛盾

不少领导喜欢以亲民的姿态出现,但成功的不多。表面上其乐融融,逾越不了上下级关系的事实。上下级的关系决定了某些事情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平等。
古人云:”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”,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上下级间矛盾。
作为领导需要有一定的权威,但权威也常是上下级矛盾的来源。大家都不笨,为什么要听你的?

  • 专业方面的权威
    • 这里说的专业是一个很泛的概念,其中包括,技术能力、经历、以及管理者的人格魅力。下属认同管理者的看法和决策。
  • 职位方面的权威
    • 在某些时候专业性权威无法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动用到职位的权威,即官大一品压死人。需要动用到职位权威,可能是认识不同,惰性,或其他方面的问题。不管是什么问题,职位权威都不应当经常用到。就如《Fate/Zero》中的令咒,虽然可以让对方强制服从,但副作用严重,用多了只能一拍两散。

道家主张的“小国寡民,无为而治”。按照我的理解就是,建立一个简单的规则,然后让各自自由的发挥自己的长处。

  •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大方向一致,不然没有达成共识的可能,其他的事也就无从谈起。
  • 了解自己优势,知道自己擅长什么,哪些事情可以管,哪些事情需要放权。明确界限,尽量做到不踩线。
  • 另外就是自律。说永远比做容易,所以很多管理者都喜欢说。如果无法做大以身做责,则对他人的一切要求也都将变的没有说服力。

完美的团队

37signals的伟大在于,他们本是一个“不求上进”的小公司,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。他们创造的ROR在更新了人们对web开发的认识。他们出版的《rework》影响了广大的创业者,很多创业者都希望以37signals为模板来打造自己的团队。

要打造类似37signals的团队不容易,甚至不太现实,但毫无疑问的是37signals是一个迷人的团队。

有时在想一个完美的团队应当是怎么样的。

  1. 没有管理者,同时每个人都是管理者。
    1. rework?中提到每个人都得干活。团队本来就小,如果这时还有人专职指手画脚的指挥别人工作,那会是让人非常反感的。 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应当主动的承担部分管理方面的工作。在重大决策上大家一起讨论达成共识。尽量保证每个重大决策都是团队的决定。
  2. 每个人都是"全才",同时也是某方面的专家。
    1. 每个人都需要对其他人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,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的沟通,才能提出合理的建议。
    2. 成员间的技能互补,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团队的力量。在某些问题无法达成共识的时候,也可以由这方面的专家来做最终的拍板。

rework读书笔记

从城市的最西边跑到最南面。看书似乎是打发这百无聊赖时光的一个好方法。在公交车上将《REWORK》给翻了一遍。

与其说37signals是小团队,我倒更倾向于将37signals看成是微团队。37signals最求每个人的卓越,将每个人的价值都发挥到极致,用最少人人做出最优秀的产品。

如何开始

创业需要的资源远比你预期的好少。创业是一种态度,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创业。创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,你不必为了创业拼命加班,苦大仇深。

做怎么样的产品

小公司,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和那些大公司去硬碰硬。最少的功能,最必要的功能,并做好。有自己的想法,别让外界的噪声左右你的想法。

如何推广

推广产品前,先推销自己,培养粉丝。传播自己的思想,将自己的知识教给别人。不用担心教会了徒弟没了师傅,正直精髓的东西别人没这么容易偷走的。

人力资源的最大化

用最少的人,发挥最大的价值。所有事都从亲力亲为开始。很多事在最初还没多到要专人来处理,而且只有自己做过才能真正了解。日后即使真的需要专人了,你也了解其价值。
没个人都必须上前线,团队中没有管理者,同时每个人都是管理者。

招聘

太长的学业生涯是有害的,很多人才出生草莽。
工作年限不可靠,有些人可能工作了好多年,却啥也没做过。真正可靠的人本身,要看他曾经做过什么。
注:37signals在招聘这部分和《软件随想录》中的看法有非常的分歧。
《软件随想录》中非常看重人的“聪明”部分,他们只要最聪明的学生。但37signals中强调的是这个人此前做过什么。
按照我的理解37signals只招聘过去经历证明优秀的人才,他们几乎不招应届生。招应届生的风险非常大,应届生的变数太大。37signals的小(微?)团队策略让他们对个人素质的要求非常的高。《西游记》团队只适合大公司,若招的是猪八戒或沙和尚,对37signals的危害会非常的大。

监管

对员工的监管只能保证表面上的和谐。人是很难保证长时间的专注的。即使不聊QQ,他也只是假装工作而已。

others

开阔的视野
在rework中,作者列举了很多商业上成功的例子,遍及各个行业。很多东西是共通的,开阔的视野,你可以让你更接近事实的真相。

“老照片”分析

    自认为对互联网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,因此一直都想将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实践下,只是因为懒,迟迟没有行动。在经过了无数次另人崩溃的延期和烂尾楼之后,我终于将我的第一个网站给部署好了。
    虽说网站并没有真正的发布,但近乎于0的访问量,也并不是我想看到的。
    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,都多少有些理想化。看见了黑暗中的灯光就以为拥有了一切。且不说路途上的暗礁,涡流。就单那个灯光,到底是登塔,还是专门诱惑旅人的鬼火都还不一定呢。
    对于一个新网站来说,流量的主要来源应当是自己的推广和seo。推广方面,我只在我那个没有光顾的BLOG和QQ空间上有介绍,没人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。不过因为网站还没有发布,这个问题不大。如果网站发布了要如何推广?去相关论坛发帖?或许,这个再看。
    SEO主要包括推广(到处挂URL)和网站结构的优化。因为域名还没下来,挂URL的暂不讨论。页面方面,作为图片站,文字本来就比较缺乏,这部分应当说是存在一定的劣势。页面方面我对SEO做了少量的优化,但其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。通常的网站会写“XXX的老照片”,不过对于一个专门的老照片网站来说,再用“XXX的老照片”做标题似乎不妥。在这问题上,对于搜索引擎而言他不知道你的这张照片是“老照片”,在搜索的时候又出现了劣势。出于SEO的考虑,我给网站取了个很通俗易懂的名字“老照片”。但搜索引擎似乎对这个会有所忌讳。总之现在的结果是,不管在那个搜索引擎,以“老照片”的关键字,我的网站都排在了50开外。被搜索到的几率几乎为0。
    资源是另外一个问题。对于一个web2.0网站来说,用户是网站建设的一部分,网站的资源需要用户的贡献。但对于一个新站来说,你必须要先吸引到用户。如果你无法吸引用户还指望啥贡献。要吸引用户需要一些基础的资源,一些让用户感兴趣的资源。对于任何一个网站的建设初期,都存在一个资源搜集的过程。资源的搜集方式一般有两种,手动和自动。所谓手动就是自己整理资源,手动添加。所谓的自动,就是找个目标网站,然后放一堆的虫子,让虫子自己抓。出于资源质量的考虑,我现在采用的手动收集的方式,不过进度实在是慢:(。为了平衡质量和速度,以后的资源收集可能需要采用自动收集加手动整理的方式。
    还是资源问题。虽然互联网上有不少数据资源,但另一部分资源比数据资源更难搞到,这就是人。对于交互式的网站(老的如论坛,新就是现在所谓的web2.0),必须需要有一定量的核心成员。核心成员不但是主要的资源贡献者,还是网站风格的引导者。对于网站而言,网站的管理员必须担负起核心成员的角色。但目前网站真正的核心成员就我一个,而且还是一个缺乏资源的核心成员。按照我最初的设定,网站的主旨应当是老照片的交流。大家可以到网站上show一show自己的一些老照片(如自己小时候/父辈的照片),一些老物品(小时候的玩具/衣服/古董)等。但我实在是没啥东西可以show,而且我本人也不属于很喜欢show的类型。
    有一定量的核心成员才能吸引到人气,有了人气才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核心成员,从而形成良性循环。但现在是没有核心成员,就没有人气,没有人气就没有核心成员的恶性循环。
    吸引核心成员的方式一般有两种,人气、氛围。中国人就爱扎堆。就如土家烧饼这样的东西,拉两三个拖在哪里排队,都能吸引到一票的人来扎堆,搞得好像很怎么样(不过现在似乎已经那里来回哪里去了,毕竟这不是正道。PS:所谓的托是我YY的,是否真的有托,这个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)。所谓的氛围就是人不是很多,但都是志趣相投(或者说臭味相投:))。通常一个论坛发展到一定规模后,核心成员的地位就开始弱化。对于喜欢“氛围”的玩家来说,这已经不值得留恋了。于是,其中某一位兄弟,开始组建了一个新窝,然后又拉了一批“好兄弟”过去。这就是所谓的挖墙脚。有不少论坛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。
    今天去爬梧桐山,山下登山团队就不少,其中很多都是各个网站组织过来的(在山下还收到张VV网站的名片)。驴友也是个费米米的主,作为一个商业价值较高的群体,竞争激烈也是理所当然的。从一同登山的驴友那里了解到,除了“XX”,还有个“YY”的势力比较大。两个网站之间的关系也是剪不断理还乱(典型的墙角之争)。

好的设计

    怎么样的设计猜是好的设计?功能完备的设计?也许。但复杂的设计将直接导致开发的困难,接连而至的是没完没了的bug和工程的延期。激情就在这么一而再,再而三的延期中慢慢的丧失。最后工程完成了,却依旧是bug多多,真正好用的功能没几个。时间优势没了,开发者的信心被打击了,最后的用户体验也没好到哪里去。
    一个好的设计首先应当是精简的,用20%的工作保证80%的需求。另外20%需求的引入很可能增加80%的工作量,而且在这20%的需求中还很可能有10%是凭空假想出来的。
    其次当然是可扩展的了。在我看来互联网的用户向来是最苛刻的。他们可以很容易的接受到很多新鲜事物。如果你不能满足用户的新鲜感,那将很难留住他们。为了实现这点,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持续的改进。网站容量的扩展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。总不能,用户一多网站就挂了吧。
    最少的代价获取最高的回报,并在和用户的交互过程中对产品的设计进行不断的修正,最终完成真正符合用户习惯的产品。
ps:
    在我看来最难的地方应当是精简。也许是我比较苛求,我很容易的就将设计做得很复杂。

web2.0的价值

    曾认为web2.0注定只是一场落寞的喧嚣而已。但现在我开始相信我低估了web2.0的价值。
    互联网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。对于互联网,我低估了太多的东西。在几年前,google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,一转眼却已成了国际巨头,成了一种文化,一种流行色。又如QQ。当年的QQ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,却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。甚至做出注册QQ号,都要收钱的昏招。今天的QQ,也早已今非昔比。庞大的用户群都已经成了Tencent的金砖。当用户沉迷在QQ秀,QQ游戏中的时候,Tencent正躲在一旁数钞票。网易/sina在熬过了互联网的冬天后,也各有各的色彩。
    web2.0的运营成本远比我想像的要低。就如行内最为看好的web2.0网站“豆瓣”。豆瓣在最初只有1人。即使是现在,豆瓣的团队成员也不超过20人。
    在传统的web1.0模式中,网站的内容全部来自网站的管理人员。为了使网站拥有足够多的资源,你必须付出大量的人力资源。而web2.0要做的只是种下一个种子,然后引导用户一起来浇灌。如果引导得好,你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内容。要是引导得不好,没人来浇灌,你就只能看着他慢慢的枯萎了。
    因为价值所以喧嚣,只是喧嚣需要一个寒冬来沉淀价值。
    如何熬过这个寒冬在我看来至关重要。所谓“潜龙勿用”。就目前而言,web2.0的价值还远未发掘,即使有价值也是沉睡着的。这个时候只能等。一面等,一面引导市场,等着市场的成熟。等到市场开始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厚积薄发了。如果盲目的投入大量的米米到一个还未成熟的市场中,多半只能风光一时。在寒冬还为过去的时候米米就已经用得差不多了,那很可能就得懂死在这个寒冬里了,白白的成了他人的铺路石。
    那些熬过了冬天,就有机会体验春的味道了。只是更多的蚱蜢没有等到那一天。一将功成万鬼哭。那些蚱蜢也不算白死,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成就了那些过冬的蚱蜢。
 
ps:
    一直都很郁闷。本来可以有很多东西可写的,可是写出来却很糟糕。看来是对不起以前的语文老师了。

互联网上曾出现过的机会

   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说,在今年的下半年,web2.0网站已经开始进入了衰退期了。无法考证该说法是否准确,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。互联网上的东西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。就如木子美,就如红衣主教,就如芙蓉姐姐(芙蓉姐姐已经算是红得长的了)。互联网上的机会亦是如此,今天来,明天走。 
    回顾,互联网的这十年,还是有过几次机会。一次浪潮,一次泡沫,一次寒冬。
    还记得刚接触电脑的那货,还的电脑杂志上看到教如何用telnet上bbs,教人如何玩“泥巴”。可到了我接触网络的时候却早已是web的天下。对于我们这些新接触网络的网民来说,telnet的bbs似乎只是个传说。
    2000年左右,我知道的第一次喧嚣,漫天的小网站。那时候的网站都在靠免费资源吸引用户。于是到处都是“免费”的身影。免费主页空间遍地都是。当时我也跟风,屁颠屁颠,用frontpage整了一个糟糕透顶的小网站。里面堆砌着一堆我从网上down下来的网页特效。
    没有良好的盈利模式,就如无根之水,毕竟无法长久。很快,互联网就赢来了她的第一个冬天。一些弱不禁风的小网站直接冻死在了这个冬天,大块头们也好不到哪去。有些卖了,有些则一蹶不振,苟延残喘的活着,比如etang(由于使用etang的邮箱所以有些关注,但她最近把邮箱业务给关了:))。当时这个冬天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,免费主页空间怎么一夜间全没?去年还很多:)
    尽管惨烈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是个机会。一些网站在熬过了这个寒冬后,终于等到了春天。不少个人网站都已经长大,在网上占得了一席之地,如现在“驱动之家”。曾经面临摘牌的网易,也成功的让老总丁雷坐上了中国首富(当然,现在不是他了)的宝座。sina、sohu也各有各的道,过得有滋有味。
    不知道这样的互联网冬天是否还会再来,但传统网站的机会似乎永远都不再来。该蹲的坑都有人蹲了。
    周奕,圈外听过他的名字的人应该不多,但在圈内,他的名字绝对如雷贯耳。甚至可以认为,中国共享软件的繁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。在当时知道共享软件的人应当不少,但做共享软件是否赚钱,如何才能赚钱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。周奕,他做了,并且做得很成功。一系列走向海外的文章,点燃了不少国内软件作者的信心,同时也让国内的软件作者知道,原来共享应该这样做。
    我知道共享软件这回事的时候已经到2002年了。那时的共享软件应当已经开始进入衰退期了。csdn的海版已经开始没落,大量高水平的共享软件作者都已经改混xx论坛了。俺乘着xx论坛关闭注册前,成功的混迹进去了:)。虽咋做共享依旧不会,却对共享软件产业的变迁,有了些了解。随着共享软件产业的发展,市场的成熟。一些领域已经出现了垄断性的软件,对新出现的软件呈压倒性优势。市场消失。而且新加入圈子的人数远远大于市场的增长速度。竞争变得异常激烈。软件的开发/推广投入大大增加,而汇报率却难以达到预期。于是亏损现象也并不少见。
    那个共享软件论坛有一段时间没去过,后来再去的时候发现网站找不到了。也不知道换域名了,还是已经关闭了。
    在我看来,这个世界变了,共享软件的浪潮似乎永远不可能再现了。现在是网络的天下,软件更多是已经变成从属的地位了。以前的软件是用来卖前的,现在的软件是削尖了脑袋往用户电脑里钻:)。
    网游,这东东曾让盛大红极一时。不过网游产业在过渡炒做后,已经过早的衰退了。而且开发网游,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美工/程序员,而且还得投入运营费用。投入太大,周期太长,我觉得,不是很适合投机,哈哈。
    web2.0,现在正在经历着的。
    还记得在几年前第一次出现了blog这词,当时也热炒了一阵子。无奈当时国内的网络环境还并不成熟。炒过后还是该做啥做啥。却不想,忽然间,全民皆bloger。blog的兴起,似乎标志这web2.0时机的成熟。一时间,ajax,web2.0满天飞。一下子出现了好多打着web2.0旗号的网站。
    web2.0,啥是web2.0?似乎对很多人来说啥是web2.0并不重要,重要的只是web2.0这个词,一个良好的炒做契机。
    也许web2.0过于喧嚣,但我依旧认为这将是个机会。web2.0,是一场草根的革命。web2.0就是全民参与,让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(就这一点,我觉得超女很2.0)。web2.0是个新的切入点。寻找着传统web所留下的长尾。
    web2.0,草根的革命。让草根们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展现自己,也为草根们提供了最低的创业成本。
    在web2.0的衰退期,你为何不尝试这抓住这个2.0的尾巴?而我,是否也可以尝试2.0一把?

ps:
    喧嚣的互联网。早就想写些有关于web2.0的思考。却都在提笔后发现无法下笔。呵,思绪实在是太乱了。如果哪天心情好,条理清楚的时候可以考虑写写。

J2EE真的很低效?由ROR概念上的流行想到

    ROR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走红的,CSDN有事没事就要出些关于ROR的报道。ROR似乎成了一种时尚,似乎ROR就是终结J2EE的那颗银弹。
    今天你ROR了没?
    我不否认RO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极大的提升WEB开发的效率,但很明显在目前ROR使用价值还很值得商讨。从项目的角度来说一个成熟稳定的开发框架是很必要的。采用ROR这个缺乏商业支持的东西确实很需要勇气。
    在我看来一个东西要简单就必将削弱自己控制力(隐藏部分特性也可以)。比如JAVA的简单是靠牺牲了不少C++的特性换来的。ROR给你自动化了不少东西,同时也削弱了你对程序的控制力。自动化的好处是如门容易,因为他为你处理了很多问题。但同时真是因为自动化的问题,他将很多问题给封装好了。但如果你需要一些更高层次的使用,你必须去了解他的机制,去了解如何避免因为过分封装所带来的问题。
    与ROR相对应的问题,JAVA真的很复杂?
    JAVA技术名词的数量应当是其他开发语言所很难比拟的。但你真是需要去了解这么多东西?其实JAVA的复杂过多的来源与其表象与厂商的利益。
    新技术是永远也追逐不完了,其实你要做的仅仅是将目前常用的几种JAVA技术整合一下,要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开发框架而已。
    在一个完善合理的开发框架搭肩起来后,开发效率是绝对不会比ROR慢多少的。
    目前现成的开发框架中比较有名的APPFUSE。按照理想的开发模式APPFUSE的开发效率应当和ROR相当(ROR的开发效率也是被理想化的)。
   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ROR到底做了些什么?ROR就是做了个类似JAVA个种技术的整合工作。
JAVA却的是什么。JAVA缺的就是一个将各种JAVA技术整合到一起的整合方案。APPFUSE不错,但在不进行的情况下使用到系统中依然会存在不少问题。
    JAVA为什么没出一个类似ROR的整合框架?也许又是因为厂商利益吧。
    ROR的思想很不错,但就其本身的价值表示怀疑。